微博:_金霂_
nothing:金霂
instagram:jinqianqian

我们拥有不同的语言,也持有不同的“我爱你”

  

     最近每天花了些时间,看完了《巴别塔之犬》,很有意思,给大家写写。

    故事脉络很清晰,语言学家保罗深爱的妻子露西,在自家的苹果树上坠落而死,腹中还有他们的孩子。保罗不相信这是一场自杀,却因为当时无人在场,从而无法知晓真相。在场的,只有一条狗,他们的爱犬罗丽。从而故事就分成了两条线:

    第一条线,保罗决定教罗丽说话,他收集各种资料证据,靠着自己的专业知识,对罗丽进行各种实验和教学,以指望这条狗,可以通过人语告诉他当日的情况。可是当实验越深入,搜集的实验材料越多,他发现,哪怕狗能通过模仿和形成发音,发出的词汇,并不存在任何意义。就像鹦鹉学舌,说得再惟妙惟肖,事实却是它们并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。至此,他放弃了。

     第二条线,保罗开始认真回忆自己和爱妻的过往,他在看到快乐点滴时,却也发现了妻子企图自杀的蛛丝马迹。原来露西的内在一直非常愤怒,然而为了维持一个美好的妻子形象,她一直在压抑。她曾经给保罗和自己做了两个面具,她通过面具向他咆哮,表达的,却是内在真实的自己。可是对这一切,保罗视而不见了。而真相,一直就在眼前。

    巴别塔的寓意,是通往天堂之塔。可是上帝不愿它建成,便让原本语言统一的人们持用不同的语言,因为无法沟通,从而无法建立真正关系,天堂入口便永不能建成。对比两条线,我们发现,如果我们永远从自己出发,不愿看到本真,那他人的言语,就像一条狗发出的无意义词汇一样,它形成意义,完全因为我们自以为的赋予,并不存在真实。爱情的悖论,或者就在此。

 

  • 不同语言的“我爱你”

     曾经以自己出发,以为每个人所理解的“爱”大都大相径形。直到若干年前的某日,我遇到一位朋友带来的小姑娘。她和我们表示,她要分手,理由是,男友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她,不给她买名牌礼物。“这样就要分?”我问。“是啊,他根本不爱我啊,”她毫不犹豫,“爱我自然会付出很多的时间或者钱,不然算什么爱?”我猛然发现,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,习得的爱,天壤地别。

     可是她错了吗?不仅没有,而且很合理。

    作为家里的珍珠,她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溺宠,几乎是有求必应。与父母的互动,让她成为了关系里的“剥夺者”,父母又默认了这种剥夺,且没有给她更好的引导。从而,对她来说,这种感受,就是爱。爱,就是会被给予很多很多的东西,她倔强的嘴角表示。

     不过,与之相反的,还有许多人认定“爱就是全部付出”。听起来很伟大,然而,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人,为爱奔得日渐憔悴,爱得没有了自我。对他们来说,虽然痛,但他们已经习惯爱是一种“耗损”。所谓彼之砒霜,吾之甘醴,大约如此。今天把沙漠里的仙人掌放入绿洲,它从不觉得是优待,沙漠再干涸,如她来说,很舒服。

    除此外,还有人认为“爱是戏剧”,不惹出几场惊心动魄的好戏,绝不收手;斯得哥尔摩患者,定义“被虐”是爱;《天龙八部》里的康敏,最喜欢求而不得引起的“恨”,因为恨和爱的能力等级太像了,才足以满足她那颗空荡荡的心。

    可是这种爱,是错的吗?

    在“小我之爱”角度去思考,它们也都是从他们身上长出来的,最合理的“爱的定义”。爱是什么?普通的爱没什么伟大,它只是一种从惯性中习得,从而形成的,截然不同的“我爱你”。

    所以,当我们带着觉知去听,这三个字的含义从字面上脱落,我们会听到以下的话语:

“我要你为我诚服。”

“我这么付出,求你不要离开我。”

“你的崇拜,让我很开心。”

“谢谢你给我的自由感。”

“你带给我更美的世界。”

“亲爱的,我真的恨你。”

     世界万物之别,不仅在于形,而在于,对于同一个词汇,会有截然不同且丰富繁杂的理解。

 

二.面具之爱

     有人说,北野武的《罗生门》,说的是人性的恶和谎言,可我经常想,其实罗生门深度的戏剧性,在于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立场,遭遇,价值观,他们必须相信自己所说的是事实。而记忆是可以扭曲的,只要是符合自己的思维逻辑和习性。因为比起改变万千念形成的思维,改变记忆,显得轻而易举。

    所以,真相不重要,他人不重要,重要的,永远是自己。

    我们每个人基本都自恋,这里的“自恋”,并不是“觉得自己多好”,而是自我控制感的迷恋,我们要做自己世界的主导者。再弱的人,都有“王者思维”,或者说,越“弱”内心越“王者”。因为无法在其它事实上实现控制感,便集中性地用来塑造亲密关系里的所爱之人。所以,哪怕是不断付出,看起来非常卑微的爱,其内在心理,却也是希望用这种“牺牲”的软手段,去向对方索求关注,把对方扭转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努力把这份爱,变成自己习惯的土壤。

    那,我们爱的到底还是不是对方真实的样子?不,对我们来说,事实不重要,符合自己的“王者逻辑”最重要。

    那一方如此,另一方也一般都是如此。

    所谓的“爱”,就像两个人同时带了面具,我们爱的,是我们亲自给对方细致描绘和改造的面具,是我们投射出的幻象。

    就像保罗,他喜欢的,一直是跳蚤市场初识的露西,他把对女人最美好的期待投射在她身上。他前妻愤怒聒噪,他就希望露西是一个安静且平和的女人。当他感知到她面具下的愤怒时,他选择无视。因为对他来说,看到就代表破碎,幻想破灭,也代表爱的破碎。

    所以,人与人之间稳定的“小爱”,需要运气,互补一般稳定。虽然,这里的稳定,不一定代表愉悦,但相对难分离。

    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;一个是圣母,一个是巨婴;一个爱虐,一个受虐;一个狂大,一个自卑。投射越接近对方本身的需求,关系比较不容易断裂。但一旦一方有所成长,又会造成落差和分别。动静之间,此消彼长,平衡难得。爱之所以珍贵,是因为,这种人之“小爱”,根本上就存在悖论,本身就象征一种失望。

    

  • 轮回游戏

    很多人觉得“轮回”这词很大。前世,今生,未来世,太远,我不管。可是,真实的轮回都已经在这一世显现。

   杜琪峰的《盲探》,讲“我执”带来的“心盲无明”,看的人唏嘘不已。然而,我执带来的“绝对恶”,是少数。“我执”于某种思维模式,从而不断跳进轮回,却视而不见的情况,也很多。

    所有的经历,是否都带来成长?对这句话持中立意见。事实上,一些人的人生痕迹是螺旋,在一个一个圈圈里缓慢上升,一些人是走迷宫,在繁复的圈圈里绕转,还以为自己走了不同的路,也有一些人是越走越小,直到钻到了一条死胡同。

    当我们觉知我们的所遇,其实大多都有相似性。儿时被家暴的女儿,不断遇见会家暴的男人,不愿意遇到渣男的,一直遇到渣男,也有人一路开挂,遇见的都是懂爱的优质者。或者像克林顿,他的模式是在某两个极端摇摆,爱上傻白甜后,爱上女强人,傻白甜,女强人,就像钟摆亮点。模式性境遇的出现,大多因为内在思维的愿力,以为的不要,却是潜意识真切的想要。

    轮回苦,但轮回也在用这种重复性,希冀觉醒你。成长的节点,在某一个时刻,因为重复性的遭遇,你开始疑惑,认真地询问自己,而不是他人一句“为什么”,正视自己的真实的过往,是一个苏醒的开始,答案永远在自己这里。

    比如我,我的模式是,一旦遇见爱,就会觉得很辛苦,辛苦到最后,就想逃离。这种辛苦是什么,是为了爱的人变得越来越好的信念。是说来奇怪,我不享受这种积极,这种状态很折磨我。直到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,我开始面对自己。我才发现,我对于爱的理解,便是“我只有不断变好,才值得被爱”的信念。

    这种爱的习得,来自我与母亲的互动。因为儿时有过和母亲的异地分离,家人一直对我说“只要你乖,妈妈就会回来哦”。所以,当母亲回国后,我就非常希望珍惜这段母爱。而我母亲,又对我抱着绝对的期待,这种期待太重,我被压得喘不过气。可我渴望母爱,从而无法接受她对我的一点失望。这种“我要变得更好,才值得被爱”的观念,其内在,却是认同“我不值得无条件的爱”的不安全感。这种“变好”不是自发地愉悦,是一种自卑导致的“嗔怒”。太认同优秀,就是排斥真实的自己,慢慢就长出了面具。我在外在最优秀的初中,实际却得了暴食症,大量地暴食,大量地催吐,没人知道我有多痛苦。所以,当我看到了这些之后,我便开始理解了自己,也理解了我自己这种对“爱的定义”。随着自我接纳越来越多,这种思维就开始抖落解锁,这种思维带来轮回模式慢慢消失了,却又形成了另一种轮回。但起码这种轮回,让我愉悦和舒适了。

 

  • 关系的巴别塔。
  • 佛教里讲“我执”,很多人都会觉得“执着”这个词是贬义的。然而,任何词汇在佛语里,都是中性的,执于“执着”是坏的,何尝又不是“我执”。事实上,很多人的爱,都谈不上“执着”,“执着”的,不过是自己对他人的“幻象”。一旦“幻象”不如人意,因为打破了自己的自恋,便生出无限苦,从而决定“放下”。轻言“放下”或者教别人放下,很可能让自己或他人错过一次升华的机会。
  • 虚假的关系,消耗人,真正的关系,定能治愈人。

    若建造巴别塔是关系,若你我以真实之面照见,并接纳和爱上对方的真真实之面,那必然有瞬间天堂呈现。

    佛言,最好的缘,是一念相应即可。最好的缘,不是长相守,而是在一念之间,彼此以真实相见相爱。此刻之后,眼中世界定能瞬间辽阔。

    我痴到深處,三寶毕現,迷到终极,另有天地。说的是什么?

    当你发现,你的 “小爱”,让你觉得不舒服,你想抽离,然而你却没放下,选择坚持爱下去。那你就会发现,爱“幻象”不成,便会努力接纳对方的真实。接纳真实很难,因为你在选择不改变,不投射时,接纳他人的前提,就得面对自己的真实。允许他人的自私,得面对自己两倍的自私,允许他人的缺点,就得面对自己两倍的缺点,自恋被打破了。可是不断接纳和打破之后,你会发现,他是我,我是他,我在全然接纳他的同时,恰是全然接纳了自己。我在真切祝福他的同时,恰是祝福了自己。

    自性圆满,不是说完美,允许当下和真实,便呈现了圆满。

    这条管道打通了,当我们可以真正去爱的同时,也能感受和吸引来自己天地的全然爱意。天地的爱一点都不虚空,菩萨慈悲,能于己慈悲,便是大爱。

    最后章节,有些难,写给经历境遇已经达到能与它共振的人。

    也写一句之前读到,很喜欢的话:每一个生命都太独特,我无法一一言明。人之所以无助,是因为渺如尘埃,人之所以强大,是因为灵魂已经上千上万年。愿经历总能丰盛你,也能照见你。

     

       


评论(1)
热度(22)

© Es konnte auch ander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