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博:_金霂_
nothing:金霂
instagram:jinqianqian

        回意大利的飞机上,读蒋勋的《孤独六讲》。

        就餐完,灯光调暗,身边彼此陌生的人们裹成“胶囊”,睡各自的觉,看各自的电影。时间在此刻如此静谧,好像我们要画上几十年,飞去火星。在这样的时刻,书中每一次出现的“孤独”,都让人心领神会。

       所以,人世间任何时刻都是有缘份的,哪怕,是一位读者遇到一位作者。我和作者有个同样的古怪爱好——喜欢看别人对话。

       这种爱好,居然同样始于一次从飞行。因为行程将近6小时,所以许多人都睡着了。可我却不能入眠,原因是,后面那个女孩儿真的不停不停地在说话。她搂着自己的妈妈,描绘自己嫁人的美好蓝图,同学的各种八卦,自己出生家庭的幸运,没有一刻停歇,让我不得不听。其中偶尔夹杂着她母亲伴着睡意的“嗯,嗯”。也让我感到惊奇,原来一个人会有那么强的倾诉欲。不对,这句话中的“原来”应该变成“其实”。

       和别人接电话聊天,和慢性的人说话倒好,一遇到急性的人,语言内容一快进,常感觉自己被他人信息一骨碌塞了满耳朵。连张口的一个音调都不能成型,对方已经挂线了,连基本的“信息互通”都无法保证。

      而这种“不倾听”是很会传染的。班中一个矮个男孩儿,每天与之对话,都是牛头不对马嘴。叫来父母一聊,不出所料,你说孩子,他可以和你扯自己花5万给厂里员工做灵性培训长达半小时。

     有趣的是,比较具有信息沟通性的是,是一些阿姨们的“茶话会”。“茶”是引子,“话”却是主角。亲临过现场,才知道,这哪里是轻松惬意的“茶话会”,这根本就“战场”,妈妈们争先恐后地说话,仿佛自己说慢了一点,就会被她人戳死在“语言”的刀锋下。而信息,无非围绕自己的生意,丈夫,儿女。所以,每个母亲都在恨夫不成器,恨女不成钢,是啊,输了这些,在这种“茶话会”中,不就陷入万箭穿心之地了吗?

     进入新互联网时代,每个人都在不断吸食片面的琐碎信息,就像微博的信息获取栏一样,简单地一拉,刷新,一拉,刷新。多一点都没有耐性,更别说,坐下来,好好地倾听和交谈。真正的交流,显得如此的珍贵和难得。

     这里又想到张德芬新书里的一个故事,一位心理治愈师,帮助一位精神分裂的少女,取得了一些进步,便将这个好消息,告诉少女的母亲。不晓,这位母亲却不断说着“我女儿太可怜了,我女儿命真的好苦”,并且掩面而泣。心理治愈师,才发现,她哭泣的,不是女儿,却是自己。就好像,老人们总希望谈自己的过去,一遍又遍,不厌其烦。

     作为人生角色,我们都演得太入戏。

  “我”的戏份太重,也是人生另一种孤寂。


评论
热度(8)

© Es konnte auch ander | Powered by LOFTER